淹溺主要是人體長時間處于水下或水淹環(huán)境中,導致呼吸功能受阻,進而引發(fā)窒息、心跳驟停等危及生命的后果。此類事故不僅給受害者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,也凸顯了社會在公共安全教育、水域管理以及應急救援方面存在的諸多挑戰(zhàn)。針對于淹溺人員,有效的急救措施至關重要。通過迅速恢復淹溺者的呼吸與循環(huán)功能,能夠有效避免或減輕因窒息導致的不可逆損害。為了有效減少淹溺事情的發(fā)生,首先要有效提高居民群眾的防范意識。另外,再去教授有效的急救措施,以此來提高淹溺人員的搶救效率。本文將詳細介紹淹溺急救的每一步,以此來提高廣大居民的防范意識和搶救措施。
傳統(tǒng)觀念認為溺水者需要控水,但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表明,控水并不能有效改善溺水者的預后,反而可能延誤心肺復蘇(CPR)等關鍵救治措施的實施,甚至因為控水的方式錯誤造成溺水者的二次傷害。科學的淹溺急救步驟要注意以下幾點。
(1)發(fā)現(xiàn)溺水,不要盲目救援,立即呼救。發(fā)現(xiàn)有人溺水時,立即大聲呼救,吸引周圍群眾的注意以便更多的人參與救援,撥打120急救電話請求專業(yè)醫(yī)療救援,必要時撥打110報警。
(2)溺水者救援上岸后,如看到其口鼻有明顯的異物,應快速清除其口鼻的雜草、污泥等污物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輕輕拍打溺水者肩部,大聲呼喚其名字,觀察是否有反應。檢查頸動脈搏動(喉結(jié)旁開兩指),檢查時間6—8秒,同時觀察溺水者的胸腹部起伏,判斷是否有自主呼吸。
(3)如果未觸及頸動脈搏動,無自主呼吸,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。定位是兩乳頭連線的中點,按壓的頻率是30次(30次按壓的時長是15—18秒),按壓時務必雙臂伸直,以腰部為支點,上身發(fā)力帶動肩部垂直往下壓,深度5—6cm,30次按壓結(jié)束后為溺水者清理呼吸道。
(4)清理呼吸道時,將溺水者頭偏向一側(cè),此姿勢有助于防止嘔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。用可及的布條或衣物包裹自己的手指后再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、雜草等異物,避免用手指直接清除異物,以免發(fā)生咬傷。
(5)開放氣道:使用“仰頭抬頦法”或“推舉下頜法”開放氣道。對于成人和兒童,通常推薦“仰頭抬頦法”:一手置于溺水者前額,向下按壓使頭部后仰;另一手手指置于其下頜骨下方,向上、向前抬起下頦,確保氣道暢通無阻。
(6)人工呼吸:檢查并確認自己已正確佩戴口罩或呼吸屏障(如可用),以防交叉感染。用自己的口完全包住溺水者的口(對于嬰兒,可僅罩住口鼻),確保氣密性。緩慢吹氣,2次,每次1.5秒左右:平穩(wěn)地深吸一口氣,然后緩慢而有力地向溺水者口中吹氣,直至觀察到其胸部輕微隆起。注意避免過度用力,以免造成氣胸。每次吹氣時間約為1.5秒,之后松開捏緊的鼻孔,讓氣體自然逸出。重復此步驟一次,共進行2次吹氣。在每次吹氣后,密切觀察溺水者的胸廓是否有明顯的起伏,這是判斷吹氣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志。
(7)重復循環(huán)(以30∶2的比例進行):如果溺水者未恢復頸動脈搏動和自主呼吸,應按照30次胸外按壓后接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重復進行,直到專業(yè)救援人員到達或溺水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循環(huán)。
(8)評估溺水者狀態(tài):在進行完5組(即150次胸外按壓和10次人工呼吸)的心肺復蘇后,暫停操作,快速評估溺水者的呼吸和脈搏情況。觀察其胸部是否有起伏,用手指輕觸頸動脈感受搏動,同時注意觀察溺水者的面色、口唇顏色等體征。如果仍未恢復,需繼續(xù)進行5組心肺復蘇后,再評估,直至醫(yī)療急救人員達到現(xiàn)場。
(9)倒水控水(必要時):對于清醒但有咳嗽反射的溺水者,一般不需強行控水,以免加重誤吸風險。若溺水者昏迷且腹脹明顯,可采用頭低足高位,利用體位變化幫助排出呼吸道和胃內(nèi)的水。但需注意,此方法并非必須,且應迅速過渡到下一步急救措施。
(10)防治并發(fā)癥:使用干燥衣物或毛毯覆蓋溺水者,防止體溫過低。持續(xù)監(jiān)測溺水者的呼吸、心率、血壓等生命體征,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并處理可能出現(xiàn)的并發(fā)癥,如急性肺水腫等。
(11)對癥治療:根據(jù)溺水者的具體情況,給予吸氧、輸液、抗生素等必要的對癥治療措施,以改善病情。
結(jié)語 溺水急救需要迅速、準確地執(zhí)行一系列急救措施和醫(yī)療干預,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和并發(fā)癥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應加強溺水預防和急救知識的普及,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。